2007年3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百叶龙 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被救活
本报记者 陈立波/摄 姚力/文 通讯员 马律

  “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说的就是长兴县的百叶龙。去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委员会公布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单,501个项目中,百叶龙赫然在列。
  3月5日,在百叶龙的发源地——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村,记者见到了百叶龙的第七代传人谈小明。此时的谈小明,像往常一样在村里的百叶龙排练室里,独自一人把着龙头舞了起来,几圈下来,略有倦意的他抚着心爱的龙头,与记者聊了起来。
  “如今,能舞上百叶龙在我们长兴被视为一种光荣。可谁又能想到,在几年前,百叶龙还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谈小明说,2000年前,村里舞龙的人越来越少,在没有接到表演邀请时,村里的多数舞龙手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临时遇到演出邀请,也没办法把人叫齐,这就影响了效果,舞的人少了,看的人自然也少了。
  2000年5月1日,百叶龙参加了省第二届民间艺术大赛。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拿回的竟然是倒数第一。“百叶龙是民间艺术瑰宝,绝不能任其湮灭。”回到县里,长兴有关部门召集了本土民间艺术家紧急商量对策,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发现了症结:20年来,百叶龙的发展基本在原地踏步。
  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决定把两年的文艺经费30万元全部投入到百叶龙编排上。在保留百叶龙精髓的同时,大家做了大量的创新,比如音乐制作上,在原先的民间小调里融入了现代元素,还组建了接近专业水准的百叶龙艺术团,据说当时的海选场面并不亚于“超女”海选。
  这支队伍演绎出来的龙舞,已经从一龙多舞变成了二龙戏珠,连道具也都放大了一倍。同年12月,在全国第十届舞蹈大赛上,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长兴百叶龙欢腾地舞着,舞回了全国金奖。
  如今,百叶龙成了长兴的一张“金名片”。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有百叶龙的演出活动,许多人因百叶龙知道了长兴;百叶龙还先后赴新西兰、韩国、法国等国家表演,赢得高度赞誉。目前,长兴县有了12个百叶龙培训基地,20条百叶龙,500多名兼职演员。在长兴,发展百叶龙已开始从娃娃抓起。百叶龙的历史渊源、创编过程、艺术特色、表演形式等,还被写进了乡土教材,成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去年,《长兴百叶龙民间艺术资源保护规划》出台,百叶龙艺术团也已组建成功,“百龙计划”开始实施,发展和壮大百叶龙文化产业已成为长兴人的共识。
  “我们希望百叶龙能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表演!”这是当地百姓对于百叶龙最大的期望。